百优博士论文奖得主杨子晖做客财税青年学者论坛

 

329下午,财税青年论坛第20期在经济学院D209举行。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杨子晖副教授应邀进行了题为“财政赤字可持续性与驱动机制的门槛非对称性研究”的讲座。讲座由厦门大学财政系王艺明教授主持。

杨老师以世界各国的财政赤字规模不断增加,经济运行面临着“财政悬崖”等现象为背景,介绍了我国目前的财政状态,指出我国目前也面临着财政赤字的问题,并由此引出了本次讲座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是否可能引发中国式的“财政悬崖”,“倒逼”政策在未来做出“增税减支”的举措并由此形成财政紧缩;在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的背后,是否存在着由财政支出到财政收入的驱动机制;由此引发的理性个人对未来税负增加的预期而减少现期消费,是否会挫伤扩张性政策在需求管理中的有效性。杨老师指出,在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动荡、全球财政风险逐步加剧以及欧洲债务危机远未结束的背景下,所有这些都是目前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直接关系到未来的财政政策选择与安排。

针对以上问题,杨老师分析介绍了财政收支关系之间存在的4种不同的驱动机制,“税收-支出假说”、“支出-税收假说”、“收支同步假说”和“机构独立假说”。杨老师指出,由于现有的文献主要仍集中在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研究,而对于转轨发展中国家财政收支驱动机制的研究仍然较少。再者,国内外现有的文献大多是在传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或误差修正模型的框架下,结合Granger因果检验对财政收支的作用关系展开研究,而传统的分析框架中所隐含的财政收支回复到均衡状态的调整机制是线性对称的,这种忽略财政赤字的非对称调整可能会使得结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杨老师在研究中所使用的计量方法,克服了传统计量方法的缺陷,在非线性的框架下对财政收支的非线性作用关系展开研究,在考察政府收支门槛协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门槛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对财政收支的非对称机制展开了分析,并分析了在财政改善与恶化的不同状况下政府收支的非对称性调整。为了分析政府收支与财政赤字在不同的财政状况下的非对称调整,杨老师采用了门槛自回归(TAR)模型、动量门槛自回归(M-TAR)模型以及动量一致门槛自回归(MC-TAR)模型等对中国财政收支的驱动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此外,杨老师还从体制区间效应的角度进一步论证政府收支的非线性特征,并采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财政收支长期驱动机制展开进一步的分析,由此得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结论。最后,杨老师对中国式“财政悬崖”的引发风险展开了进一步的讨论。

杨子晖副教授的报告层次清晰而且言简意赅,讲座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踊跃提问和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大家都表示从本次讲座中获益匪浅。

 

                                          (经济学院财政系 张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