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财政系源于1928年的“银行学系”,1951年成立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1981年在全国首批开始招收财政学硕士研究生,1984年在全国首批开始招收财政学博士研究生。1985年成立了厦门大学财政科学研究所。1987年成为全国首批惟一的财政学(含金融学)国家重点学科点,在2001年与2007年的评审中,再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获评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起,全国税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在厦门大学(依托财政系),2016年起,财政学本科国际化班首批招生。2020年和2022年财政学专业和税收学专业分别列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目前,财政系设有财政学(含税务)、资产评估两个博士点和财政学(含税收)、税务(专业学位)、资产评估(专业学位)三个硕士点。财政系的本科专业有财政学(国际化班、普通班)、税务两个专业。在校学生规模约720人,其中博士生40人,硕士生230人,本科生450人。现任系主任为刘晔教授。另设有财政科学研究所、公共财政研究中心、劳动经济研究中心、资产评估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
长期以来,厦门大学财政系都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邓子基、邱华炳、张馨、邓力平、杨斌等著名教授长期在此任教,在财政基础理论、比较财政学、税收理论、国际税收、财政投资、财税史等多个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我国财税制度建设和改革贡献了重要的智力支持。一些重要的财政基础理论的发展,如“国家分配论”、“双元财政论”、“公共财政论”、“发展财政论”等,都和他们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随着中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雪城大学、德州农工大学、纽约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波士顿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外著名高校优秀人才的引进,财政系教师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学术梯队更加完整,团队优势更加明显。现有教学科研人员3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9人,助理教授12人,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31人(占55岁以下教师的100%)。
财政系科学研究水平高、成果丰硕。经过近百年的积累已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在推动和引领“国家分配论”、“公共财政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等中国财政基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现已成为我国研究财政理论与政策、培养财政经济人才的最重要的基地之一,也是我国高等学校财政学专业重要的具有骨干和示范作用的教学、科研基地。2015年以来,厦门大学财政学科共完成了包括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福建省社科基金、福建省自科基金、福建省软科学项目等在内的纵向课题,以及来自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横向科研课题100多项,总金额超2000万元,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财政研究》、《税务研究》、《财贸经济》、《金融研究》、《统计研究》、《会计研究》、《管理科学学报》、Management Science、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Journal of Econometric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Energy Economics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China Economics Review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百篇,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多项,多项成果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财政系人才培养数量质量并重、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面广泛,系友在财政金融界有广泛的影响力。1987年至今已培养财政学博士300名,硕士480名。
财政系学术交流积极广泛,国际国内影响较大。近三年来,主办国际学术会议5次,国内重大学术会议5次, 近20人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先后有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授前来做访问学者。本系多位中青年学者曾在美、英、加、澳等国大学留学、工作或进修,并与这些国家的教学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合作。在学院层面外,系级层面已与德国玛格德堡大学、中国台湾逢甲大学财税学系、中国台湾政治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财税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心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