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斯然:暴利税去向何方 蒋时怀们怎能不忧虑

胡斯然/文

  这确实是一场奇特的诉讼:村主任与财政局,两个似乎不搭界的对象,在一场诉讼中连结在了一起。

  蒋时怀是衡阳常宁市一位村主任,他在获悉该市财政局超出年度财政预算购买两台小车的情况后,以一名纳税人的身份起诉市财政局,要求法院认定财政局的行为违法,并将违法购置的轿车收归国库,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4月8日,央视的《中国周刊》聚焦在蒋时怀身上,表达了本案非常明显的积极意义,那就是唤醒了人们的“公民意识”,唤起了人们对于税款用途以及公共财政的关心。

  但不应该只是这些,蒋时怀的“多管闲事”虽然令人以外,但不应是焦点。倒是那位常宁市财政局局长周年贵,他说,蒋时林是一个农民,现在已经取消农业税,他是否具有纳税人资格呢?当记者告诉他蒋时林两年都缴过劳务税等之后,他再次提出疑问:“他缴的税到底够不够买一台车,够不够发工资呢?”

  一个财政局长不能低能到如此地步! 他难道搞不清农民是否具有纳税人资格,搞不清纳税人之谓已非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的事实?

  这绝非有意打扮出来的无知,而是纳税人与国家、政府间权利关系的模糊、不确定状态。更是一个政府官员针对一个纳税人以公民意识审视政府行为时,表现出来的那么不经意。

  这个财政局长应该认真听一下李金华去年9月份在 北京大学做的一场专题演讲: “过去是站在

财政部的角度,看纳税人是不是偷漏税,现在则是站在纳税人的角度,监督政府怎么花纳税人的钱。”

  这也正是目前讨论得火热的“暴利税”,到底能不能有效地实现“让国家能够用这部分资金补贴石油下游企业的亏损,以及油价上涨为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带来的损失”的意图的关键。

  “暴利税”本应该叫石油特别收益金,是专门针对三大石油企业设计的,但正因为征收对象的强大,更多的人就担心,垄断企业的天性会不会使其将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和消费者?缺乏公众监督手段,会不会再度成为少数部门和利益集团的盘中“大餐”?

  这是蒋时怀们最忧虑的,但从那个财政局长的无知和冷漠来看,目前可能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式,来保障或保全纳税人权利,重构国家、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权利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