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下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财政系财税青年论坛第21期在经济学院D座209举行。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9年“第十三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以及2007年“第三届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付文林教授应邀进行了题为“最低工资、劳动就业与工资差距”的讲座。讲座由厦门大学财政系王艺明教授主持。
付老师开场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衡的基本情况,指出提高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对经济结构转型、经济持续增长有重要作用,由此奠定了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正式介绍其研究前,付老师首先基于传统经济学理论比较了最低工资制度在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与买方垄断劳动力市场中的福利效果差异,特别是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这两个方面的影响,并结合当前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指出,我国学者对最低工资制度的就业效应的判断并不一致,而且多数研究关于最低工资制度的就业效应研究缺乏样本针对性、对最低工资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未纳入工资总额变化因素、对企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后的动态反应缺乏考虑,等等。
付老师首先通过描述分析介绍了我国最低工资与工资不平等的现实。中国目前的最低工资标准总体依然偏低,最低工资率基本均在下降。因为中国目前行业间工资差距很大,最低工资制度可能使得低技术劳动力群体出现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收入差距拉大。基于此,付老师在劳动力需求框架下分析就业问题,考虑在一个竞争性产业的代表性企业的要素投入决策问题。付老师在引入二次劳动力调整成本函数与Cobb-Douglas生产函数后,推导了劳动力需求的最优决策路径,并在参数校准基础上进行数值模拟,通过选择不同的工资率参数,模拟了工资率增加后劳动力需求的运动特征。分析结果指出,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应尽可能采取小幅度增加的方式,而对工资形成机制进行行政干预的领域应当选择劳动力调整成本比较大的行业,以此最大限度地减少最低工资制度所引起的就业机会损失。另外,政府应通过完善失业保险、社会救济等手段,规避劳动力市场干预对那些利益受损的局外人所带来的收入冲击。
付老师实证所采用的最优劳动力需求模型是在Hamermesh(1989)的基础上纳入了企业劳动调整成本,并采用SYS GMM两阶段估计法回避内生性问题。实证结果表明:1)最低工资与正规部门的就业总体上存在较弱的负向关系,而在那些最可能受最低工资制度影响的行业中,最低工资却会造成明显的就业机会损失;2)最低工资提高的就业效应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3)最低工资制度目前在缩小工资性收入分配差距中的作用总体比较有限。
总的来说,付老师通过一个纳入调整成本的劳动力需求模型,对工资变化的就业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分省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劳动统计数据,在一个动态框架中考察了最低工资调整的就业效应。此外,付老师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分析了最低工资制度在收入分配调整中所发挥的作用。
付文林教授的报告层次清晰,着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阐述,深入浅出。报告结束后,现场师生纷纷踊跃提问和讨论,现场气氛热烈,与会者表示从本次讲座中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