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系于6月4日晚连续举办二场学术报告。第一场报告在张馨院长的主持下,邀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院长杨灿明教授分析中国当前的“三农”问题。
在题为《“三农”问题的制度分析》的报告中,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杨教授跳出传统的研究思路,从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制度因素方面,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良方。他首先介绍了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背景,对比分析了新旧制度经济学,比较了这二种学说框架下的三种交易方式。在发达国家,城市和农村之间按市场组织关系进行交易,因此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与之相反,在中国,建国初期为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城乡与农村之间的交易遵循的是科层组织的模式。因此以减轻农民负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可能不能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第二场报告——《税收流失的监测与控制》由财政系副主任陈工教授主持,主讲人是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国强教授。在报告中,马国强教授认为传统对税收流失概念的理解应该扩展,应该囊括征纳双方违背税收基本规定造成的税收收入减少。税收流失可以区分为“地上经济”和“地下经济”税收流失,二者产生的原因并不一致。前者出现在立法和执法环节,后者主要是由“地下经济”的特点造成。接下来,马教授按税种分别估算了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收流失额。近几年来,二种税收的税收流失额都超过数千亿元。在此基础上,可以估算出现阶段“地上经济”税收流失额及总的税收流失额。他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总的税收流失额非常巨大,达2万亿之巨,与税收收入之比约为1:1。巨额的税收收入不但减少了财政收入,而且扭曲了资源配置格局,必须加以控制。这些控制措施包括规范税收立法和加强税收管理。
二位教授的报告和语言各有特色。正如陈工老师总结时所说,杨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分析深刻,指出复杂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马教授的报告则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抽丝剥茧,把貌似简单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
这二场报告吸引了财政系及经济学院众多学生及教师。他们对积极参加到对这二个问题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问题,与二位教授进行互动。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